问:跪求,西方哲学的论述题,论述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 答: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的拥有,而是潜在的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坦型耐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吧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支援追求恶或者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的事情上是恶的。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第欧根尼·拉尔修因此长他是“伦理学的创始人”。然而,将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差别毕竟有失租罩偏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他再把德性看做知识时让春,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同时,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有知识不意味着有德性,“因为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其他德性的东西也同样”。
- 答:德行论的基本 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它把道德脊镇此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从而 它关注的是人的没旅乱在品质 以樱迅人的道德品质作为评价的中心,属 实质主义(于形势主义相对应)希望能帮到你。
- 答:看看能不清碰能帮助你!!!答橘谈伍激!!!!
问:读《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之苏格拉底(2)
- 答:哲学真的很难读懂,这是我最近一周一直在读哲学书后的深刻体悟。
西方的哲学家都是博学之人,他们是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尤其是自然科学家。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99年,雅典人,他的学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最初研究的是自然学,熟悉各派的宇宙观,后来开始研究哲学,关注人的幸福问题。
苏格拉底被人最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就是: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片纸只字,后人认识他,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作品《对话录》,码伍其中常以苏老师为主角,有不少是有事实根据的。
在苏格拉底70岁那一年,被当局所不容,被人控告,罪名是“他行为不当”,他不信奉城邦所信的神明,而引进其他新的神灵,他还败坏青年德行,罪该处死,后被审判,在狱中饮毒酒而亡。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清厅想起了在《万历十五年》中,有一答模隐个思想家叫李贽,他晚年被关进监狱,理由大致和苏格拉底是一样的,因传播了新思想,启发了民智,为当局所不容,后在狱中割腕自尽。
苏格拉底最常用的和别人辩论的方法是归纳法和辩证法。
苏格拉底还说过一句名言,那就是“没有经过检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柏拉图从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8年,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对自己老师的评价是:“他是我们所知同时代的一切人中最善良、最明智、最正直的人。”
苏格拉底的言行表现,让其成为西方哲学家的典型。
问:苏格拉底简介
- 答: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没改从全希腊各顷察码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雀哪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扩展资料
苏格拉底思想
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2、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3、产婆术,亦译“接生术”、“助产术” ,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
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母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